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解放生产力、激活创造力、提升竞争力的沃土,也是市场主体活跃、群众安居乐业、发展质量跨越的源头活水。
2022年以来,济源示范区优化营商环境各指标承办单位、配合单位瞄准一流,创优争先,固底板、补短板、锻长板,屡创佳绩;各开发区、镇(街道)挖掘特色,擦亮底色,优环境、强招商、壮产业,亮点频闪。
我们推出“‘一把手’谈营商环境”专栏,旨在全面展示各单位优化营商环境的亮点措施、经验做法,达到交流提升、互促共进、凝聚合力的目的,推动济源营商环境整体上再提效、再优化、再升级,全力打造济源一流营商环境城市品牌。
近两年,示范区上下掀起了优化营商环境热潮。济源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委员会深入贯彻落实示范区营商环境大会精神,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创新增长引擎,书写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济源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市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优化科研生态环境的若干意见》,深入开展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出台《济源示范区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专项行动方案》,配套资金奖励,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居于全省前列。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03%,居全省第3位。2022年全年支出2.7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的3.25%,增速85.1%,全省第一。
搭建一流创新平台 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布局
加快济源市科学院建设步伐,积极推进龙子湖实验室、郑大研究院、国家纳米中心、碳中和集团等高端平台建设。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研究院入选省第二批产业研究院。纳米材料集群2022年3月份入选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3年5月26日,作为河南省唯一代表,参加了工信部在湖南长沙召开的新材料中试平台调研专题座谈会并作典型发言。目前示范区已经累计建设省级创新平台107家,市级创新平台173家。
建强一流创新主体 培植深厚创新源泉
建立完善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2022年组织145家企业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35家。2023年通过评价并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共140余家,提前完成全年省定目标任务。3个基地荣获2022年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称号,全省23家,济源占比13%。
提升人才服务能力水平 引育一流创新人才
2023年赴上海交大开展1期50余人高端企业家培训,组织10家重点工业企业赴高校开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专场聚才活动。先后为30家重点企业引进287名硕士及以上学历产业创新人才,在企业设立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其中2022年新增4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吸引在站博士6人。全区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数量1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数量13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数量3个。
着力优化创新政策体系 激发创业创业活力
2022年研究出台《济源“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济源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试行)》《济源众创空间管理办法(试行)》等工作方案,2023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打造豫西北创新高地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意见》等政策,进一步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常态化开展科技政策宣讲,2022年落实科技创新惠企政策资金超1亿元,组织100余家企业参加科技成果对接会。2022年共有100家企业申报企业研发财政补助,较2021年增加43家,同比增长75.4%;研发补助2448.8万元,同比增长80.7%,均创历史新高。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经济的命脉。济源示范区工科委增强谋划产业、发展产业、集聚产业的能力,在壮大主导产业上坚定不移、在培育新兴产业上抢占赛道、在布局未来产业上提前卡位,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
深入实施“换道领跑”战略 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
迭代升级传统产业。瞄准高端新材料,制定《加快材料产业优势再造换道领跑行动计划》,推动有色、钢铁、化工等基础原材料向高端新材料发展。济源轴承钢产量居全国第4名,优特钢生产能力跻身全国中上游梯队,积极抢抓中国石化洛阳百万吨乙烯项目暨绿色石化先进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机遇,争取建设产业链延伸项目重要基地。重点培育新兴产业。以纳米新材料为突破口,探索形成“小试+中试+初创孵化+产业化”的全链条递进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生物医药,谋划建设健康产业园。破冰抢滩未来产业。中联水泥碳捕集项目成为全国首个碳捕集及利用示范项目,为工业碳减排、固废资源化利用起到重大示范效应。同时,拟在济源建设水泥、钢铁、煤电行业新型CCUS脱碳固碳示范项目及固废资源协同利用研究中心、工业碳减排、碳中和及协同利用技术研究院等研究研发机构。
积极实施“三大改造" 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
大力推进智能化改造。2022年以来新认定10家智能工厂(车间),3个项目成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示范项目,豫光有色冶炼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认定为省级细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济钢“5G+智慧钢铁”项目被工信部作为上“云”用“数”典型案例推广,清水源“水云踪工业互联网_水处理智能服务系统”2022年被省工信厅正式认定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是目前为止全省水处理行业唯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2023年5G基站总数将突破1552个,3个项目入选《2023年度河南省5G重点项目清单》。加快推进绿色化改造。2022年3家企业成为省级绿色工厂、2家企业产品成为省级绿色设计产品。3个项目入选2022年度河南省绿色低碳发展标志性项目,全省仅有11个项目入选,占比为27%,位列全省第一。深入推进技术改造。2022年技术化改造占工业投资比重50%,增速居全省第一方阵。豫光金铅入选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名单,中原辊轴纳入河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库。3家企业的典型经验进入2023省级质量标杆拟认定名单。
坚持项目为王 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韧性不断增强
先后赴先进地区开展“双招双引”工作,全面推进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招商,积极开展2023中国(郑州)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今年以来,第三届纳米材料产业技术高峰论坛、第五届济源钢铁区域加工中心产销对接会、第二届中国济源·国际白银文化博览会等相继召开。金利集团铅基多金属固废协同强化冶炼产业化示范及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竣工投产,“铅锌联产、系统互补、吃干榨净”,在全国属于首创,可实现省内有色冶炼产生的危废不再跨省转移,直接变废为宝。中国白银城拥有河南省唯一的专业化珠宝首饰电镀产业园、河南省唯一的重金属污水处理站以及功能最齐全的检测中心。钢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荣获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已经形成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个百亿级开发区。
下一步,示范区工科委将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示范区党工委科技创新委员会议事机构重大作用,主动融入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依托高能级平台,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定期研究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持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健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服务保障制度,优化产业发展良好生态,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化方向迈进。(济源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李军华)
文章来源:济源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