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省发展改革委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上半年度优化营商环境十佳创新案例推荐活动。经地方自主申报、厅局和专家推荐等程序,确定了上半年十佳案例。
01南湖区首创“畅行码” 打通货运车辆绿色通道
嘉兴市南湖区立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全省首创“畅行码”场景应用,畅通货运物流绿道,有效缓解企业货车出行难、高速路口交通拥堵等共性高频问题。应用入选省重大应用一本账,在全市推广,全市注册企业39470家、发码41.8万张,卡口核验放行39.6万车次,高速口核查效率提升70%。
数字破壁,实现“一码集成”。打造驾驶舱,集成公安、卫健等9个部门,贯通健康码、浙冷链、浙食链、中高风险地区等16类数据,形成人、车、船、物四大核心数据库,构建“一码集成”“一码畅行”“一码巡查”“一码预警”“一码追溯”五大子场景,动态展示申报数量、审批状态等。
数字赋能,实现“一码畅行”。搭建申报端,企业申领只需上传驾乘人员基本信息、“两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等即可,并同时享有政策解读推送、路线推荐等一站式服务。审批端,属地负责审核,根据始发地和目的地疫情实际,确定“畅行码”是否发放。搭建核验端,现场核验人员通过“浙政钉”扫码完成核验,实现“企业申请、镇街审批、卡点核验”线上全流程闭环操作,车辆核验通过时间从原来的2分钟缩短至15秒。
责任压实,实现“一码闭环”。建立“多跨协同”机制,全面梳理并压实属地、部门、企业、个人等四方责任,实时预警不按规定路线行驶、核酸阴性数据有效期超时、主副驾人车不符等行为,打造监管闭环。建立“黑名单”处置模式,按照主观恶意程度、影响恶劣程度等,将违规行为纳入黑名单,由行业主管部门跟进挂牌整治。
02衢州市“一照集成” 打造涉企服务“专属空间”
衢州以电子营业执照为身份信任源点,全面关联市场主体名下证照、许可、监管、信用、档案等信息,打造“一照集成”式市场主体“专属空间”,推动电子营业执照在预约取号、办事授权、许可监管、融资贷款等涉企服务领域应用。截至目前,全市电子营业执照下载量达22.99万户,下载比例达83%,电子营业执照总使用量103.9万次。
梳理归集,打造市场主体“专属空间”。完成全市27万余家市场主体经营范围规范化后台转换,率先实现“应办、已办、未办”许可证三个层级精准归集展示,通过“红、蓝、灰、黄”四种颜色提示营业执照和许可证当前状态予以精准展示,打造专属化、个性化“企业服务空间”。
多端联动,构建“一码四端”应用体系。创新将“企业身份码”作为电子亮照亮证数据通道,在全市11个商业区域5000余家市场主体经营场所试点铺设,开发“企业端、大众端,执法端、政务端”应用。例如:“企业端”可实现电子证照、企业档案、监管画像、管家提示、待办事项等13项服务,以及企业自治、信用承诺修复、授权管理等11项自主功能;“大众端”可提供对外展示、服务互动通道、电子亮照亮证等功能。
创新突破,推动电子营业执照多跨融合。根据电子营业执照“身份展示+身份验证+行为确认”全方位功能,推动电子营业执照在企业全生命周期广泛应用。截至目前,已实现电子营业执照在“衢州市公共资源交易网”“学生校外培训综合集成服务”等平台共享调用;在信息公示、企业年报、政务服务网、企业登记档案查询等领域实现身份认证登录;在“衢融通”融资贷款、在建工程项目合同签订、不动产抵押登记等领域实现全程电子化办理。
03拱墅区综合集成司法拍卖辅助事务打造司法拍卖新模式
拱墅区聚焦优化营商环境需求和数字化改革蓝图,针对当前涉企财产处置中流程复杂、事项繁琐、互动匮乏和部门信息壁垒等难点堵点,创新打造涵盖线上“数智拍辅”平台+线下“综合集成馆”场所的“司法拍卖辅助事务综合集成”应用,为企业当事人提供优质高效、公开公正、亲民便民的司法服务。2022年1-6月,拱墅区综合运用“司法拍卖辅助事务综合集成”应用,成交法拍车162辆,围观人数超114.3万次,成交额达1828.3万余元,溢价率达54.66%,平均成交耗时同比缩短20天。
业务集成、流程重塑,实现涉企财产处置一网通办。拱墅区详细梳理涉企财产处置业务需求,拆解出查、控、评、卖、交等5项二级任务,并细化出19项三级任务,综合运用“数智拍辅”平台,对接浙江法院智慧执行2.0、评估系统、拍卖平台、车辆入库系统、监控系统等数源系统,完善信息查询、在线协查、在线委托、在线审核等多项功能,以数智赋能方案打造“部门协同、信息共享、流程可视、一网通办”的法拍工作新模式。
公开公正、强化监管,确保涉企财产处置规范有序。通过“数智拍辅”平台、智慧执行2.0、PC端、移动端等实时传输数据和追踪标的,确保涉企财产处置提质增效。法院和企业当事人等均可实时查看督促拍卖进度,催办拍辅机构工作;交警部门、车管所、税务局等协作单位可线上及时办理过户等相关工作;拍辅机构提供拍品介绍看样、仓储保管等专业服务,确保涉企财产处置公开透明、及时高效。
搭建平台、创新服务,推动涉企财产处置增值溢价。设立专业化的“司法数字服务站”综合集成馆,由法院专人现场讲解网拍流程及注意事项,综合运用投影、VR等电子终端,360°全景在线展示待处置财产,为群众提供即时点播、全程可视的远程模拟服务,真正实现数据集成、服务集成、体验集成“三个集成”目标,成为涉企财产处置“一网通办”的全新视窗。
04温州市创新技术产权证券化开辟融资新路径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物少、融资难的突出问题,人行温州市中支创新打造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项目,打通中小企业银行间市场融资渠道,成功实现全国首单技术产权ABN落地,18家科技型企业凭借142项技术产权取得共计2亿元的长期限低成本融资。
创新服务,支持科创。以温州市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为发行主体,通过温州市融担公司和浙江省融担公司联合担保实现信用“放大”,将本单债项评级提高到AAA,降低融资成本。
多方协同,全力推进。一是指导承销银行量身定做产品方案,在前期准备、申报材料审核等各个环节提供全流程协调;二是推动温州市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主体评级AA)成为本单ABN发起人,提高发行成功率;三是协调温州市融担公司、浙江省融担公司联合担保,为项目提高增信支持。
激励政策扶持,全面发力。综合运用财政奖励、补贴等优惠政策,对相应融资获利率补贴20%;项目涉及的评级、律所、资产评估各费用享受90%的市级财政补贴,担保费由标准费率1%降为0.76%。同时,由温州市融担公司先行垫付融资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中介服务费用。此外,对承销和购买债券的金融机构,在再贷款、再贴现和信贷政策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创新突破,普惠实体。一是创新直接融资模式,本单票据集合温州市18家科技型企业,通过国企平台牵头、政策性担保联合加持,打破银行间市场融资条件限制。二是解决抵押不足问题,技术产权ABN能将企业“知产”转变为“资产”,解决初创型科技企业抵押品不足问题。本单票据基础资产是温州市18家科技型企业142项技术产权。三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技术产权ABN将多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捆绑,并通过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增信、财政贴息、费用减免等手段,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本单票据预计参与项目的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年化率低于4%。
05玉环市推行歇业“一件事” 搭建护企“休眠仓”
为帮助部分陷入短时经营困难或谋求转型调整的市场主体以更低成本、更“低能耗”度过歇业阶段,玉环市多部门联合出台《玉环市市场主体歇业备案“一件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将企业歇业备案、税务歇业登记、公积金缴纳登记、社保、医保参保登记、失业登记、破产清算等相关流程整合为“歇业一件事”,建立“一窗申请、同步联办、一键暂停”办理机制。目前已为120家市场主体办理了歇业登记,办理数量居全省前列,获批歇业登记“一件事”试点县市。
全方位托底,亮出精准“政策包”。针对市场主体歇业后出现的职工参保、税务申报、公积金缴纳等后续问题,玉环法院、人力社保局等6部门针对不同需求分类提出解决方案,歇业员工既可以发展为灵活就业人员继续办理参保,也可申领失业保险金,定额纳税人可暂停纳税,企业公积金缴存可降低缴存比例甚至缓缴,公示年度报告时可进行“零申报”。
全要素整合,集成高效“工具箱”。将企业歇业备案、税务歇业登记、公积金缴纳登记等歇业相关流程整合为“歇业一件事”,将所需材料归并整合为一套,充分运用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证照库等共享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互认,申请人只需填写《市场主体歇业备案申请书》和《玉环市歇业备案“一件事”信息采集表》,无需重复提交材料。
全流程办结,提供优质“服务器”。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歇业一件事”专窗,实行强制清算或破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失业登记、税务歇业登记、公积金缴存登记等业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对企业歇业材料开展综合受理、内部流转、专项对接,依托机关内部跑一次平台流转至相关部门,实现歇业市场主体备案数据共享,材料齐全即可一日内办结、“一键暂停”。
06慈溪市创推“公证E通” 重塑公证办证新模式
慈溪市依托“公证E通”在线数字公证法律服务系统,全链重塑公证办证流程,累计办理线上公证1.5万件,群众满意率100%。
创新线上流程,打造数字公证。制发《慈溪市在线公证法律服务实施办法(试行)》,创新推出“公证E通”模式,实现申请、受理、认证、签名、告知、核实、材料递交、缴费、邮件发送全环节线上贯通。综合考虑办证风险和社会需求,在手机端、PC端分别开放113项、128项申请,覆盖70-80%以上公证业务,办证效率提升47%,大大提升群众体验感。启动“数字公证综合服务系统”项目,成功搭建公共数据、特殊数据两大共享平台,涵盖公安、民政、教育、税务等29个部门81类数据资源,大幅减轻当事人举证负担。
重塑传统流程,打造便民公证。服务网点覆盖城乡,除市公证处外,在镇(街道)设立固定办证点6个、一体机服务点13个,高标准打造“半小时”服务圈。对集中事项、当事人行动不便及企业个性化需求,提供“上门办证”“视频办证”“专窗办证”服务;对困难群众及疫情期间经营困难企业,减收或免收公证服务费用,已完成视频办件1527件、上门办件171件,减免公证费32万元,免费寄送公证书1.3万件、出具电子公证书1892件。
拓面全新流程,打造多元公证。推出不动产、领事认证“一件事联办”,实现“一窗受理、联动办理、只跑一次”,代办不动产登记9次、领事认证47次。建立完善“公证+法院”“公证+律所”“公证+检察”合作模式,参与调解、取证、保全、执行等司法辅助3985次,为诉源治理、司法活动、刑事救助款或赔偿款提存提供全方位公证保障。针对疫情期间核酸证明、房地产事项委托、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涉外专利事项证明等多发、新发公证事项,开通“绿色通道”,赢得群众好评。
07青田县推行“国际税收服务e站”加快涉侨办税改革
2022年,青田县税务局聚焦优化跨境税收营商环境,搭建“世界华侨(中国青田)”国际税收服务e站,提供“线上咨询+线下代办”一站式服务,“云上+”架起跨境税收“服务桥”。截至目前,累计为华侨提供线上咨询10000余次,“不见面全球代办”服务1570余次,已开具《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4户次,完成国际税收情报交换4笔,为外籍人员办理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21人次。
搭建“云”平台,政策服务“一站汇集”。以国际地图为蓝本,导入10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的中英双语国际税收条约,绘制“国际税收条约导览图”,建立政策条约“一键查询”通道,接入办税缴费渠道、税费在线咨询“双接口”,建立集政策查询和线上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云”平台。运用办税指南线上引导,纳税人可通过e站在线办理关联业务往来年度报告申报等13项国际税收相关业务,实现“走出去”企业办税“一次也不跑”。
组建“云”团队,疑难业务“联屏办理”。选拔年轻党员组建专业团队,利用“侨海通”跨境视频服务中心,“联屏”办理国际税收情报交换等疑难业务,实时解决可能发生的境外税收纠纷和争端。搭建“海外直播间”,解读多边税收条约、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等,提供“面对面”涉税咨询和辅导。先后开展国际税收专题直播3次,发放电子版宣传资料2500余份。
开通“云”通道,涉税事项“线上导办”。针对归国创业华侨,开通“创新创业绿色通道”,实施“在线咨询—网上导办—网上申报—网上审查—邮寄速递”运行机制,实现线上导办服务,促进侨商回归、华侨要素回流。深入进口商品城、总部经济科创园、侨乡进口博览会,主动问需,提供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助力侨乡进口商品城已建成运营4个市场,入驻企业265户,上门服务企业3000余户次。
08义乌市“浙里市场义码治理”加速市场纠纷治理
义乌法市足国际商贸城市定位,创新推出市场商贸纠纷化解协同应用场景。场景推动市场商贸纠纷治理一件事集成改革,破除信息孤岛和信息壁垒,打通数据“最后一公里”,实现市场商贸纠纷治理全生命周期跟踪,全流程管控,助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截至2022年6月30日,场景受理市场商贸纠纷6531件,调解完结5848件,调解成功3228件,调解成功率55.2%。今年2月,位于义乌国际商贸城四区二楼的市场商贸纠纷化解协同应用展示中心投入使用。
前端赋分,构建商贸治理“交易码”。根据纠纷类型,提取市场主体的纠纷信息和数据,归集市场主体交易特性,形成唯一对应的交易码,并以红、黄、蓝三色进行识别。
数字赋能,搭设商贸治理“快通道”。市场主体通过手机扫码登录即可实现线上申请调解、在线调解、签署协议等功能,纠纷治理“一键直达”,纠纷化解平均用时较线下方式缩短15天。
专业保障,站稳商贸治理“支撑点”。设立“矛盾纠纷、风险预警、法律服务”三大指标体系,架构商贸治理预警驾驶舱,一屏展示一屏治理。场景上线以来,发布涉知识产权预警9期;涉外贸类纠纷35件次;与商城集团排查、协调商贸纠纷8次,涉及市场主体236人次。
强化机制,打好商贸治理“制度牌”。强化制度建设,细化调解员选聘、调解流程和规范。贯通市场监管、公安、司法、商城集团等七个部门系统,重塑各部门商贸治理业务流程。截至目前,场景已有在线调解组织八个,调解员155名。
破难通堵,重塑商贸治理“服务站”。与杭州中院、宁波海事法院、温州中院、金华中院四地法院形成跨区域诉调协作机制,实现调解员资源共享、诉调合一,义乌市场商贸纠纷精准治理。截至目前,场景累计接受杭州中院委托调解案件1879件,调解成功707件;接受宁波海事法院调解案件5件,均调解成功。
09绍兴市多跨协同破解营运车辆办事“多头跑”
绍兴市聚焦“网络大城市”和“关爱司机”大背景,通过跨政企、跨部门、跨层级等多跨场景建设,以“整体协同、量化闭环”的思路,创新营运车辆进出“一件事”部门协同改革体系构架,通过流程再造、智能便捷、数据治理等,形成“全链条、一网通、智能化、审管联动、证照集成”的政务服务模式,建设“数智化”营商环境。
以“一件事”联办为目标,再造办理流程。从企业准入到车辆准营的多部门“多件事”变成“一件事”,整合34个办事事项,推出普货运输准入准营全生命周期“六证联办”,将多头变一头,为企业和群众实行“打包”服务,着力提供更为优质的政务服务环境。
以集约服务为载体,提升办事体验。整合4个部门5大系统,有力保障了“一件事”资源集约化运行。开启智能审批服务模式,推出申请表单免填报、联合审查智能秒批、涉照环节“一照通用”、智能签名“一签多用”等,办理过程全程追踪、电子证照自主获取,强化了服务过程中的“无感体验”。其中,涉照环节“一照通用”惠及全省100多万道路运输从业人员。
以精简环节为途径,缩减办结时限。覆盖市县两级161项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有效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提升政务服务平台的应用水平。持续为群众减负,办事材料缩减70%、办事环节减少3个、跑动次数从过去多部门“往返跑”实现“零次跑”,智能秒批方便群众办事年均18万件以上。
以协同监管为纽带,形成工作合力。通过增量业务跨部门联审联办,存量数据定期短信提示、系统自动研判等措施,逐步形成从单部门闭环,到构建“监督、监测、监管”的“三监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集聚合力,实现对道路运输企业、车辆全面、实时、联合监管。今年以来,绍兴市跨部门信息核验反馈2930件,部门协同联动187次,已清理数据5829条。
以制度重塑为引领,促进成效惠民。先后出台《关于实施营运车辆使用性质登记联审联办的通知》、《浙江省道路普通货物运输安全专项治理行动方案》、《绍兴市道路普通货物交通安全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推动改革向制度层面深化。
10杭州市数字赋能优化商事登记中介服务管理机制
杭州紧扣商事制度改革和数字化改革主线,首创“制度重塑+数字赋能”模式优化商事登记中介服务管理,构建“共治+数智+信用”管理体系,提升商事登记中介服务行业治理效能,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顶层设计,构建共治格局。发布实施《杭州市商事登记中介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填补商事登记中介服务行业管理空白,有效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机构自治、社会监督的立体化共治格局,切实加强对商事登记中介服务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效能。配套建设“商事登记委托代理信息管理系统”,依法归集中介机构、中介从业人员,以及其他从事商事登记委托代理服务的机构组织和人员信息,运用数字化手段,摸清行业底数,靶向治理。通过信息共享,系统自动获取政府公共数据平台、原中介服务机构数据库和杭州市人社局员工社保参保信息,实现自动归集、智能比对、智慧审核。定期对中介从业人员办理的商事登记业务进行信息分析、数据比对和分类统计,及时发现行业管理问题,研判商事制度改革难点堵点,以及商改政策推行成效。
奖惩并重,实施信用管理。将信用管理和商事登记中介服务管理深度融合,对中介从业人员实施信用积分管理,对中介机构实施信用等级管理,并建立正向激励、反向约束机制。系统对每一笔中介代办业务进行自动动态评分和实时监测,防范提交虚假不实申请材料,全面提升登记质量。加强部门间信用信息互联共享,实施信用约束、部门联合惩戒。
线上培训,提高整体素质。中介从业人员动态测评所得信用积分不达标的,系统实行限制措施,暂停受理其提交的商事登记业务申请。市场监管部门结合疫情防控需要,开辟线上免费培训通道,中介从业人员通过培训考试的可恢复信用积分并解除限制。通过“动态测评、低分限制、培训恢复”这一机制,促进中介机构重视下属中介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提高中介代办队伍整体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