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抢抓创建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实践创新示范市契机,多措并举增强民间投资意愿和能力,让民营企业敢投资、能发展、得保护。目前,全市民营企业数量突破10万家,贡献了75%以上的税收收入、80%以上的GDP、9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90%以上的就业,走出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之路。
一、打破隐形壁垒,拓宽民间投资发展赛道
一是放宽市场准入。清理针对民间投资准入的不合理限制,放宽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领域准入条件,破除各类隐形壁垒,着力解决民间投资“不能投”的问题。如,取消和减少民间投资进入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等领域的附加条件,由民营企业瑞贝卡集团投入建设并运营许昌瑞贝卡水业有限公司,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供水服务。
二是鼓励多元投资。积极支持民间投资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市政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如,在保持公办机构福利服务性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敬老院“公建民营”,引进品牌化养老企业提供规范化管理、专业化服务,有效破解缺资金、管理难、专业性不强的运营壁垒。
三是加强政策供给。制定《许昌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奖励政策》《许昌市科技创新奖励若干措施》等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积极参与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连年召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大会,市级层面累计拿出4亿元财政资金,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企业进行奖励。
二、强化产业支撑,培育民间投资发展优势
一是以链群培育民间投资。出台《许昌市十大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巩固提升智能电力装备、再生金属、硅碳新材料、发制品4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超硬材料、人工智能、电梯、食品6个产业集群,助推民间投资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集群做强做优。全市智能电力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300亿元,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硅碳新材料产业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二是以招商吸引民间投资。发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作用,实施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全力推动产业链核心企业落户,形成“招来一个、引进一批、带动一片、发展一方”产业集群效应。襄城县聚焦煤化工产业招商引资,衍生出碳基新材料、高纯硅材料、光伏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从煤炭“黑色经济”到煤化工“循环经济”、再到硅碳新材料“绿色经济”的换道领跑。
三是以数字赋能民间投资。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目前,已构建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获评省智能工厂(车间)43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287家,全市“上云”企业突破1万家。建设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获批科技部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为省内外40余家高端制造业企业开通各类云服务300余项。
三、用好关键一招,优化民间投资发展环境
一是提升政务服务。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拓展“企业开办+N项服务”覆盖面,实现企业设立登记、公章刻制等企业开办事项“一网通办、一次办妥、半日办结”。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梳理上线惠企政策文件573个,兑现惠企资金2.8亿元、惠及企业2800多家。
二是加强法治保障。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平等保护,以法治稳企业、稳预期、提信心、促增长。比如,深化破产审批机制改革,简化“执转破”案件审理程序,对具备破产条件的被执行企业依法移送破产审查,按照简易程序受理的案件控制在60天内结案。
三是优化信用环境。将诚信教育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初任、进修等培训内容,引导其强化政务诚信意识。建立信用信息披露制度与信用奖惩政策体系,加大诚信“红黑榜”发布力度,引导企业强化诚信意识、质量意识、履约意识,共同营造知信、守信、用信社会风尚。
四、注重常态长效,搭建民间投资发展平台
一是打造沟通交流平台。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新生代企业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积极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深入开展“万人助企”活动,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目前市县两级累计收集办理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4822个、办结率100%。
二是打造学习观摩平台。出台《许昌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升行动实施办法》,健全完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体系。实施民营经济人士青蓝接力行动,组织企业赴浙江大学等高校参加高端培训,累计培训企业负责人3000余人次。
三是打造诉求反馈平台。定期召开企业家“吐槽大会”,推动有关部门与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听取诉求和呼声。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有诉即办”平台,构建“受理—交办—承办—督办—销号”工作闭环,推动投诉快速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