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文件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7-05

各片区管理办公室,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管委会各有关部门:

《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已经示范区管委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1年3月22日        

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及视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支撑,结合济源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优质粮食、高效园艺、生态养殖、现代种业、休闲观光“五大主导产业”,以布局园区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方式绿色化、产品品牌化为基本路径,以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市场竞争力高、农民收入高为发展目标,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济源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原更加出彩、济源出重彩提供基础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济源现代农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和生产效率显著增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加快,力争突破28000元。

——布局园区化:建成100个农业园区和培育30个“一村一品”特色村;

——生产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常年保持98%以上,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比重超过40%;

——经营规模化: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80%,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到80%;

——发展产业化: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到60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3.5;

——方式绿色化:单位耗能创造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5万元/吨标准煤,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达到90%;

——产品品牌化: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数量达到5个,市级以上农产品品牌数量达到20个。

(三)发展方向

1.布局园区化。立足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东部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区、北部高效设施农业集聚区、西部绿色农业发展区和南部生态田园示范区“4个功能区”,因地制宜布局粮食、畜牧、高山蔬菜、制种、林果、休闲观光等特色产业,以一定的地域面积为单位,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养大户为主体,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设施装备、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建设100个不同类型的农业园区,加快形成“4+100”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以点带面、板块发展。(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

2.生产标准化。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为契机,以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为手段,整建制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制定符合绿色发展的农业生产标准,力争所有主要农产品“有标可依”;全面推行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标生产”,努力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3.经营规模化。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基本制度,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成果运用,根据不同种养品种、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按照家庭劳动力个数乘以外出务工年平均收入的水平,合理确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支持开展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逐步取缔主要河道、禁养区及小零散畜牧养殖,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和发展畜禽养殖合作组织;鼓励通过农民合作与联合、开展社会化服务、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密切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供销合作社)

4.发展产业化。以规划的奶牛、生猪、核桃、肉兔、蔬菜制种、“济源冬凌草”、饮料、绿色农产品八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和蔬菜种业、特色肉兔、薄皮核桃三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点,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推动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有机结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拓展增收链,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依托主导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经营主体培育,重点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发展势头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财政金融局、林业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5.方式绿色化。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贯彻“一控两减三基本”,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和循环农业技术,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积极发展节水增效农业,加快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替代、减量控害,推进畜禽粪污、秸杆、地膜、农副产品等资源化利用,不断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和发展机制,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理制度,加快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财政金融局、水利局、林业局)

6.产品品牌化。围绕济源特色优质农产品,进一步壮大基地规模,提升产品品质,拉长产业链条,开发深加工系列产品,内做强产业、外树好形象,努力培育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积极宣传农业品牌,讲好品牌故事,塑造品牌形象,全面提升济源农产品层次和知名度。加强农产品品牌保护,加大济源农产品区域品牌宣传力度,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二、重点举措

(一)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地力提升技术模式,加强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耕地污染防治和源头管控,积极推广深耕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培肥基础地力。在平原区大力开展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丘陵山区积极开展水源地及口粮田工程建设,到2025年,划定的2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全部达到高标准粮田建设标准。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补齐高效种植、收获、植保、烘干等机械化短板,加快提升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质量,提高玉米、大豆、花生机械化水平,尽快突破丘陵山区机械化瓶颈,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2%。大力发展主要农作物卫星遥感监测、田间灌溉智能控制、自动化多功能收获机械、数据采集与控制、规模种植信息网络测控等装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财政金融局)

(二)加快推进农业园区建设

立足区域特色产业,以一定的地域面积为单位,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养大户为主体,坚持“一园一业、多元发展”,通过实施节水灌溉、信息管理、科技支撑、“五化”提升、标识标牌等建设,提升园区设施条件;通过优化品种,大力选育、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提升品质,加快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努力打造品牌;通过发展加工、贸易、配送等相关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拓展供应链,打造价值链;通过发展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和绿色农业,提高园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到2025年,济源建成100个高效种植型、生态养殖型、功能拓展型、多业态复合型和科技渗透型等不同类型的农业园区,使之成为济源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样板区、先进科技转化的展示区、生态循环农业的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同时,围绕肉兔、蔬菜种业、薄皮核桃等特色产业,按照主导产业突出、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要求,以规模种养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科技集成为动力,以品牌营销为牵引,以创新创业为延伸,全力推进“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创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5年,建成一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建成2到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济源产业振兴的发展洼地。(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

(三)夯实蔬菜制种基地建设

立足现代蔬菜种业,以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多元化为建设主线,采取“生产要素集聚、项目资金统筹、示范引领带动”的方式,强化基础设施,壮大基地规模,拓展增收空间,提升发展质量,以“繁”带“育”、以“育”促“繁”、以“繁”助“推”,不断健全“育繁推”一体化蔬菜种业发展体系,加快推进济源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济源洋葱杂交育种中心和蔬菜种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快速提升济源蔬菜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济源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国家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等自然条件和优势,整合绿茵种苗、锦田花卉、航天育种等种业资源,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济源建成集育种研发、技术集成、产业孵化、展示交易和科教体验为一体的全国领先的种业创新基地和成果孵化转化平台。(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财政金融局)

(四)加快延链补链推进集群发展

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以主要产业集聚区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和物流等企业为核心,以良种、金融、科研、协会、中介等各类服务企业为辅助,通盘谋划技术支撑、运作模式、成长空间、带动能力、精深加工等要素,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全供应链健全、全价值链提升,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打造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济源规划的八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格局。在整体优势塑造的同时,加大区域单项突破,以镇为载体,聚焦农业主导产业,聚焦资源要素,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强化创新引领,推进三链共建,深化业态融合,实现产城一体,打造主业强、百业兴、宜居宜业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到2025年,完成2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财政金融局)

(五)加快推进农牧业转型升级

按照“优粮、扩经、育特、提质、稳猪、壮牛、强禽、补渔”的要求,加快调整种养结构,优化布局、培育特色、提升质量,到2025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3万吨,优质小麦比重达到60%以上;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并继续向五大核心产区集聚;蔬菜种业面积达到4万亩,建成济源蔬菜种业发展中心;新建“一村一品”特色村30个,新培育市级以上名优品牌农产品10个;生猪恢复年出栏60万头产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奶牛存栏1.5万头以上,肉牛年出栏突破1万头,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7%以上;蛋鸡存栏120万只、肉鸡年出栏达到55万只、肉兔年出栏15万只,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2%以上;“黄河鲤鱼”、大鲵、鲟鳇等名特优等水产品产量稳定在2万吨,产值达到2.5亿元。进一步扩大饮料、肉制品、乳制品、面制品、冬凌草等中药材制品及特色加工产品六大系列规模,到时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率由2.7∶1提高到3.5∶1。(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与统计局、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

(六)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建设

济源是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下一步,要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东部高效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带、西部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山区农旅融合示范带、沿黄生态振兴示范带“四带”可持续发展为重点,通过农业功能布局优化、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等途径,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构建与济源资源禀赋相一致的农业产业体系、与农业绿色发展相匹配的农业生产体系、与绿色生产方式和资源保护相统一的农业经营体系、与城乡融合发展有机衔接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黄淮海农业区乡村生态振兴示范和南太行浅山丘陵地区减量化绿色农业发展示范。到202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0,化肥、农药施用实现“双减增效”,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财政金融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水利局、林业局)

(七)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

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以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为重点,强化质量安全监测,加强检测能力建设,推行“双随机”抽样,扩大检测覆盖面,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100%。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核心,建成覆盖主要农产品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质量追溯与监管体系,有序扩大农产品追溯管理范围。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基层监管能力为目标,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标准化生产与执法监管两手抓,加快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和“合格证+追溯码”管理模式,到2025年,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产品占比达40%以上。加快探索有效的监管模式,实施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成功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林业局)

(八)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建设

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在具备一定规模的农业园区建设物联网系统,做到温度、墒情、肥力、风力、长势、病虫害“六要素”随时检测、远程诊断、智慧控制,建立济源农业信息中心及大农业数据中心,全面覆盖农业生产、气象、环境、科教、农产品质量等所有农业信息,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销售网络化、技术服务在线化,切实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互联网进行创新创业,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在线化改造。加强“互联网+乡村振兴”应用,整合农业、气象、金融、交通运输、社会治理等部门资源,构建跨部门的乡村振兴应用体系建设,建设数字乡村,为农民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财政金融局)

(九)强化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在济源组建重点实验室及试验基地,支持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科研中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农业全产业链科研攻关,以农业绿色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到2025年,济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7%以上。推进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全面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依法自愿组建联合社;加快培育现代家庭农场,引导开展联合与合作,推进家庭农场示范创建;积极发展培育龙头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5年,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个。(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供销合作社)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示范区产业振兴专项组统筹协调推进济源农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财政金融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林业局、供销合作社等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农业农村局承担组织、协调、考核等日常工作。各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制订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或提出政策措施建议,形成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镇办要把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调配工作力量,健全组织架构,明确工作部署,确保各项工作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

(二)严格绩效考核

把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绩效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各职能部门、各镇办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考核内容,实行严格考核。农业农村局要根据全省意见的指标体系和建设内容,进一步完善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提出年度工作目标和建设任务,适时开展部门联合督查,定期进行评价和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奖惩机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三)深化农村改革

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基本制度,扎实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增加集体资产收入。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建立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农业水权制度,实行按定额用水、节约转让、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经济激励机制。支持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先支持培育现代农业服务组织,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的经营模式,通过社会服务带动生产规模化。

(四)加大宣传引导

把节约利用农业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等高质量发展技术纳入农业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培养一批具有高质量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技术技能的农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培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经营主体,鼓励其建设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积极推行农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媒体要加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推介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曝光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典型案例,增强全社会参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形成多元化参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