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现将《济源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2018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和部门职责,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18年3月27日
济源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2018年工作要点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任务艰巨的一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制定2018年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市抓落实、镇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从注重全面推进帮扶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群体攻坚转变,从注重减贫速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从注重找准帮扶对象向更加注重精准帮扶稳定脱贫转变,从注重外部帮扶向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转变,从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建机制、提效能、上水平,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二)目标任务。在保持现有良好态势基础上,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开创新局面,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贫困群众脱贫能力得到新提升,扶贫领域作风转变取得新进展,确保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原则上全部脱贫,12个贫困村脱贫摘帽。
二、夯实精准扶贫基层基础
(一)加强精准识别基础信息管理。健全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及时纳入,将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人口、贫困村按时退出,做到应进则进、应退慎退。围绕全省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市级信息中心,加强部门之间数据信息共享,实时监控和调度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大数据分析应用,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参考。
(二)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落实村组干部责任,提升村级治理水平。整顿提升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开展村“两委”干部轮训。实施贫困村集体经济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三)强化驻村帮扶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脱贫责任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管理,加大支持保障力度,严格工作绩效考核,对不作为、不务实、不合格的坚决撤换调整,对成绩突出、群众认可的表彰激励,重点培养使用。落实定点扶贫单位和结对帮扶责任人责任,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更加注重因户因人施策,变简单送钱送物为送技术、送信息、送服务,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发展能力。
三、提升精准帮扶政策实效
(一)突出抓好产业脱贫。各镇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高效种养业、乡村旅游业、轻纺制造业、特色加工业、电商流通业等投资少、风险小、带动快、发展快的脱贫产业,新建两个以上产业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发展1—2项可稳定增收的项目,形成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特色产业,实现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依托邵原劳保产业园,积极推进扶贫车间健康有序发展,实施“企业+扶贫车间+农户”的脱贫模式;鼓励支持外出务工人员、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推动产业扶贫向纵深延伸,努力实现贫困人口产业帮扶和增收措施全覆盖。以绿茵种苗为载体,打造“王屋山”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和“绿茵”专业化蔬菜种子生产品牌,完善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借助全域旅游,依托现有贫困村乡村旅游自然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化基础,探索“景区带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扶贫模式,培育乡村旅游模范村、模范户、金牌农家乐家户,引入社会资本开发休闲农庄、特色民宿、山地运动等项目。积极推行资产收益扶贫,完善提高光伏扶贫,制订光伏扶贫收益办法,实现贫困群众及贫困村村级集体双增收。加强科技扶贫,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一线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二)持续加强金融扶贫。充分发挥人民银行、金融办等金融部门的作用,加大对脱贫攻坚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精准对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创业就业等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全面落实小额信贷助推脱贫攻坚“卢氏模式”政策,支持农商行等商业银行为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信贷,由市财政按有关政策予以贴息。
(三)深入做好就业脱贫。完善贫困劳动力信息台账,加快贫困劳动力信息化建设,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积极搭建供需平台,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推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多方开发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及时认定“返乡下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优秀项目,按规定给予资金奖补,支持培育更多的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代加工点,吸纳更多贫困人口就近就业。结合我市五大支柱产业,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核心,以提高贫困农民职业技能素质为目标,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同时,组织引导培训机构因村因人因时施训,全面推行培训实名制管理,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四)扎实搞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大搬迁户后续帮扶力度,全面实施后续产业扶贫“五个一”专项行动、公共服务“五个有”覆盖工程,加快拆旧复垦,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五)着力加强教育脱贫。精准认定资助学生资格,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加快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支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薄”工程等。实施高中阶段免学费,继续实施贫困村学校教师支持计划,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办好“精准脱贫技能培训班”。
(六)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建立互联网+健康扶贫指挥管理平台,提升对因病致贫返贫人员动态管理。全面提升贫困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全覆盖,强化大病集中救治、疾病应急救助等帮扶措施,提高报销比例,提高慢性病签约服务质量,确实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防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七)集中解决住房安全。坚持农村危房改造标准,及时落实各级财政补助资金,积极探索多渠道住房保障方式,加快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分散供养特困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等“四类重点对象”的基本住房安全问题。对留守老人户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子女改善老人住房条件。
(八)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2018年拟退出的贫困村达到“五有、六通”的目标。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推进贫困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网络建设。实现所有行政村4G网络和所有贫困村光纤接入全覆盖。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总抓手,积极开展村庄环境集中整治和农户“六改一增”“清洁家园”活动,稳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达标村示范村创建等工作,确保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大贫困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充分挖掘文化特色,在贫困村中打造一批美丽乡村。
(九)积极推进生态补偿脱贫。加大扶贫生态护林员工作力度,中央转移支付的生态护林员资金足额用于生态护林员管护费用。探索建立林农直接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机制。以贫困村为重点,启动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建设一批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基地,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十)加快解决因残致贫问题。把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证办理在申领自愿的原则下应办尽办,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施贫困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和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积极探索重度贫困残疾人集中托养或社会化照料护理服务工作。推进因残致贫家庭更好的享受资产收益扶贫政策。做好低保对象动态管理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精准衔接,完善认定办法,加强信息比对,及时更新数据,做到“有进有出、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四、强化脱贫攻坚推进措施
(一)压实攻坚责任。强化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健全市为主体、部门协调、镇村实施、驻村帮扶、督查巡查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实事求是把握扶贫节奏,指导各镇科学确定2018年度贫困人口脱贫计划,相关行业部门要制定本部门年度脱贫计划,各镇要向市委、市政府签订2018年脱贫攻坚责任书。
(二)加强教育培训。制订全市扶贫干部年度培训规划,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指导工作实践。组织市、镇、村三级开展多层次的扶贫干部业务培训,着力打造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干部队伍。
(三)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级脱贫攻坚工作台账,实现定性、定量、统计、督查一体化。建立完善问题发现信息反馈机制、会商分析研判机制、科学决策机制、落实推进机制、督查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确保用精准的办法抓精准扶贫,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扶贫热线0391-6633993作用,及时受理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和需求。发挥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统揽协调、督促指导、参谋助手等职能,加强领导小组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完善上下联动机制,形成市镇村三级协调推进脱贫攻坚的良好格局。
(四)严格督查考核。进一步强化脱贫攻坚督查巡查指导推动工作的作用,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整合督查活动和力量,检查暗访与明查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日常工作评价,提高督查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开展好2017年各镇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责任考核工作。强化对镇村和行业部门的督查考核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推进。深化工作监督,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纪检监察、审计、媒体、社会等全方位监督作用。
(五)加强正向激励。关心关爱基层扶贫干部,让他们政治上有奔头、工作上能出彩、生活上有保障,对表现突出的及时予以表彰鼓励、提拔重用。宣传部门和主流媒体,要有计划地做好扶贫开发宣传工作,准确解读党和政府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政策举措,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及时宣传扶贫开发取得的实际效果、成功经验、典型案例,宣扬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宣扬社会帮扶的好人好事,传递正能量,营造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
(一)开展专项治理。将2018年作为全市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对一些地方、领域存在的“四个意识”不够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从严考核监督要求不够等突出问题,加强问题查处和追究,对查实的扶贫领域案件及时予以曝光。对涉贫作风问题频发的单位,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二)改进调研方式。围绕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深入基层调研,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分析形势、指导工作。根据脱贫攻坚形势发展,及时开展返贫问题、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等专题研究,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调研。
(三)减轻基层负担。发挥好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作用,切实减少村级填表报数。减少、整合各类检查考评,减少督查考核频次,完善考核方式方法。精简会议活动,压缩会议时间,减少发文数量,开短会、发短文,制定政策注重计划性、前瞻性,严禁朝令夕改。
(四)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项目前期基础工作,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切实优化扶贫项目实施工作流程,建立由“资金等项目”转变为“项目等资金”的工作机制,做到扶贫项目早入库、早批复;建立扶贫项目实施和扶贫资金支出进度旬报制度。建立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会商制度,强化扶贫资金监管。落实项目资金公开公示制度,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六、汇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一)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坚持政府投入主导作用,新增财力、新增政府债券优先用于脱贫攻坚,建立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足额安排扶贫资金投入。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和用途,进一步加大贫困村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快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的支出进度。各部门安排的各项惠民政策、项目和工程,要最大限度地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
(二)壮大社会扶贫力量。完善社会扶贫工作体系,健全工作机制,落实支持政策,广泛动员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和扶贫志愿者、爱心人士等参与脱贫攻坚。发挥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优势和作用,持续推进“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积极发挥“中国社会扶贫网”平台作用,组织信息发布,推动需求对接。着力打造扶贫公益品牌,全面及时公开扶贫捐赠信息,提高社会扶贫公信力和美誉度。构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网络,探索发展公益众筹扶贫。强化载体建设,打造社会扶贫品牌。
(三)营造良好环境氛围。组织开展2018年“扶贫日”等系列活动。认真总结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的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及时宣传推广。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传解读,提高群众知晓度。注重发现基层扶贫干部先进事迹,挖掘扶贫领域先进典型事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对脱贫成效突出、深受群众欢迎的基层干部群众大力宣传表彰,树立鲜明导向。
七、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一)完善兜底保障制度。将贫困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体作为攻坚重点对象,加强保障性扶贫举措的研究和实施。健全完善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福利保障、灾害救助等兜底保障制度,提高低保财政补助水平,加大临时救助力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健全农村低保人口中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二)统筹脱贫发展。将加快贫困村发展与贫困人口精准扶贫脱贫同步推进,以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精准扶贫脱贫,以精准扶贫脱贫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衔接,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支撑保障。更加注重非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统筹兼顾、均衡推进,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向脱贫任务较重的非贫困村倾斜,防止出现区域分化、贫富分化。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新时代扶贫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新载体。
(三)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注重扶贫扶志、扶智,对贫困群众加强扶贫政策宣传,加强实用技能培训,加强情感交流交融,补齐“精神短板”。转变扶贫方式,把有关扶贫政策措施落实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增强其发展的主动性。大力宣传脱贫典型,建立对率先脱贫群众的激励措施,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脱贫。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倡导孝善敬老风尚,引导破除陈规陋习,切实解决好“贫在素质”“困在精神”的问题。
(四)保持政策连续性,及时防范化解风险。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河南省扶贫开发条例》,强化行业政策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实现效益最大化。对已脱贫人口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防范攻坚期结束后部分群众由于缺乏后期扶贫而出现“断崖式”返贫。增强风险忧患意识,针对脱贫攻坚中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金融风险、道德风险等各类风险,加强分析研判,提高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防范处置。